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
——紅塵迷不了我的眼小肖原創
直奔主題不講碎語?!兜赖陆洝返诎苏略唬骸吧仙迫羲?。并對“上善若水”進行了解釋,就是為什么說“上善若水”呢?因為“水善利萬物,而不爭;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?!鄙仙频暮锰幨鞘裁茨?就是“無尤”——“夫唯不爭,故無尤?!边@是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對“上善若水”這四個字的解釋。
應該說,老子對“上善若水”這四個字的解釋是比較清楚的了。但是,時至今日,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認識卻并不是很清楚,解讀的也不怎么準確。今天許多人的是這樣解釋“上善若水”的:“意思是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”這是其一;還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:“最高明的善(或者說最高明的道德)就像水一樣”。這種解釋是有問題的,容易把人往溝里帶。為什么呢?下面我們分析一下。
老子在《德經》第38章中講道:“失道而后有德,失德而后有仁,失仁而后有義,失義而后有禮?!睆倪@段話中不難看出,在老子看來,“德”是“失道”之后的選擇,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,與“道”相比,“德”是等而下的。這就有力說明一個問題:老子所說的“善”是道,而不是“德”,老子所說的“上善”就更加不可能是“德”,而是一種上乘的“道”——大道。
綜上,把“上善”解讀為“善良的人”或者“最高的德”“最高明的道德”等,其實是一種誤解誤讀曲解謬誤。
那么“上善若水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首先,從字面上看,要解決一個斷句的問題,就是說“上善若水”哪個是主語,哪個是謂語,哪個是賓語。這是解讀“上善若水”的基礎,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。
“上善若水”這四個字有兩種斷句方式:其一,“上,善若水”,這里“上”是主語,“善”是謂語。在這里,這個“上”指的是“道”“大道”,這是老子《道德經》中始終不變的論述主題。就是說,老子《道德經》最為關注和最重要的論述命題就是“道”,這個不需要懷疑。雖然“上善若水”這句話出現在《德經》部分,但是,應該知道,老子所說的“德”是一種合與“道”的“德”,與孔子所說的入世之“德”是有顯著區別的,這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,否則,把儒家的“德”與道家的“德”混為一談了,這個問題就不可能搞明白了,這是很多人之所以在解讀“上善若水”上跑偏、離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
“上善若水”第二種斷句方式是:“上善,若水”。這里“上善”是主語,“若”是謂語,是好像、就像、應該像的意思。在“上,善若水”和“上善,若水”兩種斷句方式中,“水”是賓語的地位沒有變,也就是說,兩種斷句方式中“水”始終是賓語,是“上”或者“上善”映射的“的”。
那么,比較“上,善若水”和“上善,若水”這兩種斷句方式,哪一種斷句更加合理呢?“上,善若水”更加合理。因為“道”與“德”不同,“德”是對“道”的運用,有的運用的好,有的運用的不那么好,所以有“上德”和“下德”之分。而“道”是客觀事物或者客觀規律本身,它是一種客觀的東西,“道”作為一種客觀存在,是怎么樣就是怎么樣,它沒有好與不好、上與下的區別。也就是說,不存在“上等的道”與“下等的道”這樣的區分。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,“上善若水”是什么意思,解讀起來就好辦了。
“上,善若水”,“上”指“道”,“善”是一個動詞,是“善于”的意思,是謂語?!吧仙迫羲钡囊馑际钦f,道善于像水一樣:“利萬物,而不爭”“處眾人之所惡”“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”。后面的這7個“善”都是“善于”的意思。
那么問題又來了:“利萬物,而不爭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,什么都不爭的意思嗎?絕對不是。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真若什么都不爭,啥都不在乎,那是傻子。尼采說:“我是太陽,只有付出沒有回報”,實事證明,尼采瘋了。
其實,老子說“利萬物,而不爭”,并不是說要我們不爭,而是說“爭”,而且必須要爭,只是說要講究“爭”的方式和藝術,以“不爭”達到“無所不得”,這才是為什么要“上善若水”的原因,也是“利萬物而不爭”所要表達的真正本意。想想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就你就知道,天下大亂,群雄并起,爭還爭過來呢,你不爭?純屬找死。
那么,怎樣才能“上善若水”,或者說怎樣才能以“利萬物而不爭”的方式達到“不爭而得”“不爭而無不得”呢?請關注作者,關注作者的下一篇文章:《利萬物而不爭是什么意思》。
敬請關注,求點贊。先謝謝您了!
真的,沒人點贊,我都快急哭了。